第11课:建造神奇动物园2

完善动物园设计,补充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信息,构建平衡的生态系统

3-6年级 生态系统 45分钟 AI辅助设计
返回课程列表

课程信息

  • 适合年龄 8-12岁
  • 教学方式 小组讨论+实践创作
  • 所需工具 AI辅助设计工具
  • 学习成果 动植物生态档案

教学目标

知识目标

  • 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、食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(生态位)等概念
  • 知道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,考虑动植物之间的关系

能力目标

  • 能为设计的动植物补充详细的生活习性、食性和生态位描述
  • 能利用AI工具整理和归纳信息,形成结构化描述
  • 初步学会分析生态关系,如谁吃谁、谁为谁提供栖息地

情感目标

  • 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,意识到创造幻想生物也需考虑生态合理性
  •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,共同完善项目设计
  • 进一步激发对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

教学内容

1

复习导入(5分钟)

回顾上节课的内容,邀请1-2名学生简单介绍他们设计的神奇动物或植物。然后教师展示一张真实生态系统的图片(如森林里的动植物),提问:“在真实的自然界中,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比如有的白天活动、有的晚上活动,有的吃植物、有的吃其他动物。我们的神奇动物园里的生物是不是也应该有这些习性呢?” 学生点头表示认同。教师引出课题:今天我们就来给神奇动物园的每个居民补充详细的“生活档案”,让它们的世界更加真实有趣。

2

概念讲解(10分钟)

教师讲解生物习性与生态的相关概念,帮助学生完善设计:

生活习性:指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行为方式。例如:是白天活动还是夜间活动(昼行性或夜行性),喜欢群居还是单独生活,是否有迁徙或冬眠的习性等。这些习性帮助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。

食性:指生物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。可以分为植食性(吃植物)、肉食性(吃其他动物)、杂食性(既吃植物也吃动物)等。需要明确每种动物吃什么,以及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。

生态位: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,包括它吃什么、被什么吃、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。比如,有的生物是生产者(如植物制造食物),有的是消费者(吃其他生物),有的是分解者(分解有机物)。了解生态位有助于构建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。

生态系统关系: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,比如捕食关系(狼吃兔子)、共生关系(小丑鱼和海葵互相帮助)、竞争关系(两种动物争夺食物)等。在动物园的一个区域里,我们设计的动植物之间也应该有这样的关系,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。

3

完善设计(20分钟)

学生回到之前的小组,根据所学概念,为每个设计的动植物补充详细信息。具体步骤:

填写习性表格:教师发给每组一张表格,列出他们设计的动植物名称,以及习性、食性、生态位三列。小组讨论并为每个生物填写这三方面的内容。

AI辅助完善:鼓励学生使用AI工具来帮助生成或完善这些描述。例如,学生可以对AI说:“请描述一种生活在天空中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食性”,AI可能给出一些有趣的点子,学生再结合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。

构建生态关系图:在小组内,尝试画出所在区域的简单食物链或食物网。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。如果发现某种动物没有食物来源或没有天敌,需要调整设计使其更合理。

4

分享与讨论(10分钟)

各小组展示他们完善后的动植物信息和生态关系。教师组织全班对这些设计进行讨论,肯定其合理之处,也提出改进建议。教师总结时,强调今天的学习重点:我们不仅要创造有趣的生物,还要考虑它们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繁衍,这就是生态的奥秘。

教学资源

动植物习性表格模板

包含习性、食性、生态位等字段的表格模板,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动植物信息。

查看资源

生态系统关系图示例

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关系图示例,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。

查看资源

AI提示词参考库

针对不同类型动植物的AI提示词集合,帮助学生生成更精准的描述。

查看资源

生态知识查询工具

帮助学生查询真实生物的生态信息,为设计提供参考的交互式工具。

查看资源

学生产出

  • 一份完善的《神奇动物园动植物信息表》,包含每种动植物的习性、食性、生态位描述
  • 一张小组设计的生态关系示意图(可选)
  • 能够清晰解释其中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

课后任务

  • 为自己设计的神奇动物或植物创建一个更详细的“生活档案”,包括习性、食性和生态位
  • 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或植物,记录它的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
  • 和家人一起讨论:如果家里养的宠物或植物变成神奇生物,它会有什么特殊的生态习性?

教师提示

  • 确保学生使用的AI辅助设计工具符合国家相关规定
  • 对于生态概念的讲解,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
  •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,但同时引导他们考虑生态的基本合理性
  • 在小组讨论中,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,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