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
- 了解智能体(AI Agent)的概念
- 掌握智能体的关键能力和应用场景
- 认识智能体与人类互动的方式
能力目标
- 能搭建简单的智能对话伙伴
- 学会测试和改进智能体性能
- 培养逻辑思维和编程兴趣
情感目标
- 激发对AI技术的兴趣和创造力
- 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
- 体会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
教学内容
智能伙伴的故事引入(10分钟)
讲述一个关于智能伙伴的小故事,例如:"小明有一个智能机器人朋友,它可以陪小明聊天、解答问题,还能帮小明整理书包、提醒他做作业。" 通过故事引出"智能体"的概念——能够自主或半自主地执行任务、与用户交互的人工智能程序或机器人。让学生思考自己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智能伙伴。
智能体概念解析(15分钟)
解释什么是智能体(AI Agent),可以是软件形式的聊天机器人,也可以是硬件形式的智能机器人。介绍智能体的一些关键能力,比如理解人类指令、自主决策、执行操作等。
智能音箱:可以听指令播放音乐、查询信息
扫地机器人:能自主打扫房间
聊天机器人:能与人类进行对话交互
搭建专属智能伙伴实践(25分钟)
带领学生使用一个低门槛的平台来创建自己的智能对话伙伴。例如,使用 Bubble 或 Glide 等可视化编程工具制作一个简易聊天机器人,或者利用一些现成的聊天机器人平台(如 Wit.ai、Dialogflow 的教育版)来设定对话流程。
教师演示创建一个简单的"天气小助手"智能体:用户询问天气时,它能回答预设的天气信息。然后让学生尝试创建自己的智能伙伴,比如"学习小助手"(可以回答学科问题)或"生活小贴士助手"(提醒日常注意事项)。
学生通过拖放模块或编写简单代码,设定智能体的响应规则。
测试与改进(10分钟)
学生完成基本设定后,在课堂上测试自己的智能伙伴。可以邀请同学来提问,看看智能体能否正确回答。如果出现答非所问或无法回答的情况,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所在,调整设定或添加新的规则来改进。通过测试-改进过程,让学生体会如何不断优化一个智能体的性能。
教学活动
"我的智能伙伴"展示交流
每位学生将自己创建的智能伙伴介绍给全班。演示它能做什么,例如:"这是我的'作业小帮手',我问它'今天的数学作业是什么',它会提醒我……"。
其他同学可以现场提问该智能伙伴,检验其功能。对于表现优秀、有趣的智能伙伴,给予掌声鼓励。
通过展示,学生互相学习不同的创意,也认识到智能体的能力取决于我们赋予它的知识和规则。
总结与作业
课堂总结
总结智能体的概念和本次实践的收获,强调智能体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形式,未来可能无处不在。
课后作业
请学生课后思考自己希望的智能伙伴还能具备哪些功能,或者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(例如学习、娱乐、家庭服务)。把这些想法写下来,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让多个智能体协作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。
教学资源
-
智能体概念讲解PPT
包含智能体定义、特点和应用案例
-
Bubble 平台教程
如何使用Bubble创建聊天机器人
-
Dialogflow 教育版指南
适合学生使用的聊天机器人平台
学生产出
完成本课后,学生将能够:
- 创建一个简单的智能对话伙伴
- 为智能体设计至少5种不同的响应规则
- 展示智能体的功能并接收反馈
教师提示
技术准备:提前测试所使用的AI平台,确保网络连接稳定。
分组建议:可将学生分为2-3人小组,互相帮助完成智能体创建。
差异化教学: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智能体功能挑战,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指导。